Google+ insable: 03/01/2009 - 04/01/2009

2009-03-09

2008-2009年中国经济分析展望报告(转贴)


北京工商大学世界经济研究中心

中国贸易报

2008-2009年中国经济分析展望报告(CEAOR2009)

——中国工业化进程面临历史终结与转折

北京工商大学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季铸 教授

2008年是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都不平凡的一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世界金融危机,并演变为全球经济危机。中国经历了一系列喜怒悲哀和跌宕起伏——春天雪灾、四川地震、北京奥运、三鹿事件、出口下滑、增长放慢、企业倒闭、工业失业,等等。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中国保持和平稳定,坚持对外开放,注重以人为本,关心社会民生,在克服各种困难中前进,经受住了这种严重考验。2009年世界经济继续下滑,中国经济形势更加严峻,面临更大的挑战。

一、前言

《2008-2009年中国经济分析展望报告》(CEAOR2009)以全球视野和结构分析全面、真实、客观、逻辑地审视2008年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以“效率、和谐、持续”检验中国经济政策好坏,以“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检验中国发生经济事件真伪,并以此提出2009年及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理论逻辑和发展战略。今年报告的主题是“中国工业化进程历史终结与转折”。报告分为十三个部分:一、前言;二、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全球经济危机;三、中国高速经济增长遇到严重挫折;四、中国经济结构开始有所改善;五、中国经济膨胀转向经济紧缩;六、社会经济循环就业问题凸显;七、中国国际经济循环严重受阻;八、中国资源环境循环有所改善;九、2008年中国经济政策总体评价;十、2009年中国社会经济基本预测;十一、2008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目标;十二、2008年中国社会经济政策组合;十三、中国工业化进程历史终结与转折;十四、结束语。

分析表明,2008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从上年的13%直线下降到9%是工业经济结构、经济紧缩政策、世界经济危机三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中国经济形态从经济增长、价格上涨为特征的“经济膨胀”掉头转向增长下降、价格下降为特征的“经济紧缩”。

目前,世界经济已经由金融危机演变为影响实体经济的经济危机,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的滞后效应将使2009年世界经济下滑更深,经济前景更加暗淡。这次自上而下的经济风暴几乎摧毁了全球主要经济体的金融体系和生产体系,这一轮世界经济波动不是V型波动,而是U型波动,甚至可能是W波动,2009年世界经济复苏的可能性渺茫。

分析表明,2008年中国扩大内需、服务产业比重增加带来的经济结构改善是暂时的,随着基础设施和工业投资的大幅度增加,工业经济比重会重新上升。因此,工业经济结构问题依然存在。2009年中国经济可能面临结构缺陷、市场萎缩、社会失业的三重夹击,如果世界经济进一步下降到0.5%,2009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可能下降到5%以下,经济形势更加严峻,由经济增长放慢导致的社会失业增加,将使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变得更加复杂、更加困难。

“工业经济”和“经济紧缩”是2009年中国经济的两大特征,工业经济是基本结构,经济紧缩是基本态势。分析表明,2009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是“克服紧缩、优化结构、促进增长、增加就业”,发挥人口优势和市场优势,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加速外生性工业经济向内生性服务经济的历史转变,实现确定性的结构增长,在克服经济紧缩的同时,增加社会就业,减少资源消耗,改善生态环境,走上新的效率、和谐、持续发展的道路。

实践表明,新中国六十年的发展历程就是工业化的历程。经过工业化,中国建立了初步的工业经济体系,国家经济快速增长,国民收入大大增加,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成为世界强国。然而,工业经济结构缺陷也决定了中国以工业经济为主体的增长结构也必然出现生产过剩、国际依赖、周期波动、资源短缺、环境恶化这些负面的结构特征,工业经济增长来源于投资,扩张于出口,当投资紧缩、出口下降的时候,工业经济增长必然放慢,2008年中国经济发展充分证明了这一点。逻辑表明,工业经济有效率,但是没有和谐、持续,2009年中国工业化进程面临历史终结和转折。

二、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全球经济危机

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发展具有一定周期性。我们在2007年发布的《全球100个国家国际贸易投资风险指数》报告早就警告“2008年世界经济进入八年经济周期谷底”,世界经济八年经济周期如约而至。由美国次贷危机“蝴蝶效应”引发的自上而下的金融风暴已经影响到实体经济,演变为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导致全球经济剧烈衰退。这次世界经济危机再次凸显经济周期的逻辑力量——2001年是世界经济低谷,2008年世界经济再次进入八年经济周期的谷底(见图1)。

图1 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同此凉热

美国次贷危机本质是泡沫经济的必然后果,是美国政府放松管制、企业盲目投资造成的。2002年美国开始新一轮的经济复苏后,经济活动不断升温,随着经济增长,收益不断增加,人们的投资信心转化为投机心理。与此同时,布什政府为了减小战争影响、刺激经济发展、巩固政治地位,在农业、工业和一般服务产业式微的情况下,放松政府监管,放任金融机构进行投机。

随着金融投机不断扩大,一大批没有工作、没有资金和没有偿还能力的人也被卷入到以房地产为代表的金融投机中来,他们在没有实际支付能力的情况下依靠不断上涨的房价获得信贷和收益。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了获得更高的薪酬,快速搅动泡沫经济,肆意放贷,依靠不断上涨房价获得收益的同时,通过发行次级债券的方式把风险转移给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投资者。在这个过程中,美国金融机构以预期收益和市场价格放出贷款,同时却不能及时收回资金,当金融机构能够继续放贷或转移风险的时候,这种游戏可以进行。然而,当金融机构没有能力继续放贷时,金融机构贷款支出和收益之间的缺口导致资金链断裂,不能支持客户购买房屋推高泡沫价格和收益预期,依靠预期收益偿付贷款就成了泡影,价格泡沫和金融泡沫破灭了,次贷危机爆发了(见图2)。

2007年12月,美国经济开始下降。2008年美国雷曼兄弟等一大批金融机构倒闭,波及实体经济,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公司出现危机。这种危机通过全球化的金融链、市场链、生产链传递到欧洲、亚洲和整个世界,演变经济危机,蔓延到世界各地。分析表明,这次经济危机是金融体系的血液疾病,而非生产体系的消化不良,金融体系的破坏已经影响到整个世界经济体系,并非简单地消化库存,其修复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图2 美国次贷危机的经济泡沫模型

目前,世界经济危机远未结束,全球化的中国经济也必然受到影响,出现了同步下降,2008年中国经济数据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一花独秀不过一种是天真的幻想。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09年1月28日发布的最新经济报告,2008年世界经济增长将从2007年的5.2%下降到3.4%,增速下降35.7%。中国经济同步下滑,经济增速度增长从2007年的13%下降到9%,增速下降30.7%。2009年世界经济如果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的那样进一步下降到0.5%,中国经济增长可能下降到5%以下,2009年中国经济形势更加严峻。

三、中国高速经济列车猛然减速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经济已经是世界经济的一部分,经济发展受到世界经济的制约,严重依赖外部资源和国际市场的工业经济更是如此。

1、两大阻力导致中国经济列车减速

数据表明,2008年中国高速经济增长已经减慢。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预报》2009年1月号的数据,2008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300670亿元,比上年增长9%。其中,第一季度增长10.6%,第二季度增长10.1%,第三季度增长9.0%,第四季度增长6.8%,第四季度相比2007年13%的经济增长速度已经折半(见图3),中国高速经济列车猛然减速。

中国以工业为主体的经济列车受到投资增长和市场需求的双重制约,2008年中国对宏观经济判断错误,在全球经济危机已经显现的情况下采取了紧缩性宏观经济政策,货币供应量(M1)增速从1月份的20.7%下滑到11月份的6.8%,减少67.1%,釜底抽薪的货币政策使企业资金不足、经营困难。中国的工业经济是外向型经济,2008年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25616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74188亿元人民币,相当于中国经济总量GDP300670亿元的57.9%,外贸依存度相当高。其中,货物出口14285亿美元,相当于97138亿元人民币。如果2008年中国出口达到2007年增长20.4%的水平,中国出口可以达到112507亿元人民币,出口增长下降导致中国减少GDP15369 亿元。

3 2008年中国经济增长直线下滑

如约而至的周期性、全球性经济危机使市场需求急剧萎缩,出口大幅下降,企业出口减少,生产经营困难,宏观经济增长放慢。扣除经济增长中36.3%来自 GDP转换因素,2008年中国实际增长速度约为5.7%,由高速增长水平下降到中速增长水平。2008年第四季度实际经济增长已经下降到4.3%水平,进入低速增长区间。

22008年中国实际GDP 191527亿元

2008年中国GDP总量300670亿元,其中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229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总量300670亿元的57.3%,超过2007年55.6%的水平。数据表明,中国高速经济增长主要不是来自消费增长,而是来自GDP转换——上年GDP转换为国民收入→国民收入转换为储蓄→储蓄转换为投资→投资转换为今年的GDP,2008年中国经济增长中有36.3%来自这种GDP转换。

经济增长的真正目的是消费,只有实现消费的GDP才是真正的经济增长。以世界投资总额占GDP平均值21%为参照,中国投资增长超出世界投资增长平均水平36.3个百分点。换句话说,2008年中国总量GDP中36.3%是通过GDP转换形成的。扣除过度投资转换形成的GDP(109143亿元),2008年中国实际GDP大约是191527亿元。

3、中国仍然是一个贫穷的发展中国家

2008年中国总量GDP为300670亿元,按照中国13亿人口初步匡算,中国人均GDP 23128元,按照目前1美元兑换6.8元汇率水平计算,中国人均GDP约3041美元(与泰国相当),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1%(《国际统计年鉴2008》数据,2006年全球人均GDP7439美元),相当于美国人均GDP44970美元的6.7%,今日中国仍是一个贫穷的发展中国家。

分析表明,尽管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世界经济增长水平,但中国人均GDP与世界的差距并没有缩小。其中,中国长期以来执行人民币贬值政策,按照现有汇率计算的美元GDP远远低于按照购买力平价的GDP,使中国按着美元计算的人均GDP水平难以提高,这是阻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福利水平提高的主要原因。

4、政府驾驭的三匹增长马车两快一慢

2008年中国经济仍然是政府主导下运行的。总的来说,政府驾驭的三匹马车两快一慢。

首先,政府控制的固定资产投资继续高速增长。200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2291亿元,比上年增长25.5%,是GDP增长速度的2.8倍,投资增长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其次,中国消费出现超常增长。2008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8488亿元,比上年增长21.6%,增速比上年加快4.8个百分点,是经济增长速度的2.4倍,即使考虑5.9%的价格上涨因素,社会商品零售额增长仍是相当快的。第三,由于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中国出口增长大幅度下降,全年出口增长只有17.2%,第四季度下降到4.3%,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已经大大减弱(见图4)。

图4 2008年中国三匹马车拉动经济增长

比较而言,在投资、消费、出口三匹马拉动的经济增长中,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最大,中国9%的经济增长中有5.2个百分点来自投资,3.2个百分点来自消费,只有0.6个百分点来自出口,中国经济投资性增长特征显著,当投资增长下降时,中国经济增长必然减速。事实证明,2008年初中国采取紧缩政策,减少投资,经济增长必然放慢。

52008年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持续下降

人们知道,经济增长的目的是消费,消费占总量GDP比重是衡量经济增长质量的关键指标。2008年中国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8488亿元,占总量GDP300670的36%,比200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总量GDP 36.1%又下降了0.1个百分点。因此,2008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同时消费比重下降,经济增长质量在进一步下降。

值得怀疑的是,2008年中国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8488亿元,比上年增长21.6%,同期中国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比上年增长14.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4%, 2008年全年居民收入增长落后于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3.2个百分点,年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比上年末增加45353亿元,意味着相当一部分收入转入银行储蓄,没有消费,同期股市收益全部亏损,居民没有额外的收入来源。按国家统计局2007年中国城市人口数量为59379万、农村人口72750万基数和年均的0.5%人口增长率计算,2008年中国城市人口59379万×(100.5%)=59676万,农村人口72750万×(100.5%)=731137万。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8年中国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81元,城市居民总收入=59676万×人均可支配收入15781元=94175亿元,农村居民总收入=73173万×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761元=34837亿,二者合计129012亿元,扣除净增储蓄45353亿元,城乡居民总收入只剩83659亿元,即使国内居民花掉全部可支配收入,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也达不到108488亿元,存在24829亿元的缺口无法解释。

四、中国经济结构近期难以改善

由于出口增长困难,2008年中国经济政策开始由出口导向转向扩大内需,出口下降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工业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比重,服务产业增长速度和比重超过工业经济增长速度,中国经济结构似乎开始向“好的增长”的转变。2008年中国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00670亿元,比上年增长9.0%。第一产业增加值34000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146183亿元,增长9.3%;第三产业增加值120487亿元,增长9.5%,工业经济增长放慢,服务经济增长加快,经济结构开始有所改善。然而,由于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1.3%,比上年上升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8.6%,上升0.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0.1%,反而下降0.3个百分点(见图5),2008年中国经济结构趋向改

图5 中国工业经济结构没有根本改变

善,实际仍在恶化。因此,中国经济结构改善是暂时的,中国工业化的政策没有改变,中国工业经济为主体的经济结构并没有根本改变,这意味着中国工业经济的结构弊病——资源紧张、环境恶化、市场过剩、就业排斥等问题仍将持续。

五、中国经济膨胀转向经济紧缩

目前,中国社会从官员到学者普遍有一种担心——2009年中国经济出现“通货紧缩”。人们知道,“通货”就是货币。数据表明,过去三十年中国的货币供应增长速度一直高于经济增长速度,从来没有出现人们担心的“通货紧缩”,今天人们担心的不是货币供应减少的“通货紧缩”,而是“经济紧缩”。

2008年自上而下的世界金融风暴已经影响实体经济,演变为全球经济危机,经济下滑,市场萎缩,需求减少,价格下跌,通过市场链、产业链、金融链直接影响到中国经济。2008年中国经济四个季度经济增长速度分别为10.6%、10.1%、9%、6.8%,3月、6月、9月、12月份物价变化分别为8.5%、7.1%、4.6%、1.2%,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中国经济形态由经济增长、价格上涨的“经济膨胀”掉头向下,转向经济下滑、价格下降的“经济紧缩”(见图6)。

6 2008年中国经济膨胀转向经济紧缩

中国经济形态由“经济膨胀”转向“经济紧缩”是一个系统性过程。分析表明,全球经济危机导致全球市场过剩,这是全球生产下降、价格下跌的根本原因,中国也是如此。与此同时,中国政府采取的紧缩货币政策在紧缩生产的同时,也在相当程度上减少了生产需求和消费需求,加上出口减少,市场出现生产过剩、需求下降不对称变化,物价水平下跌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六、社会经济循环就业问题凸显

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通过产业链、市场链、金融链传递到中国,导致国内企业生产下降、出口减少、经营困难、企业倒闭、失业增加。

1、社会就业问题短期凸显

根据国家统计局《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8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48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90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0210万人,净增加860万人,新增加1113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比上年末上升0.2个百分点。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7》数据,2002-2007年中国城镇登记失业人口分别是770万、800万、827万、839万、847万,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别为4%、4.3%、4.2%、4.2%、4.1%,失业率由4%上涨到4.3%,失业人口增加了30万。2008年中国经济明显下滑,失业人数至少在百万水平以上,

而失业率仅仅增加0.2%,难以解释。值得注意的是,全国超过1亿的农民事实上已经从农业领域转移到工业领域,没有纳入统计序列。根据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据,中国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失业人口将达到数千万,中国社会就业问题凸显,压力巨大。

2、社会贫富差距继续扩大

2008年中国考核贫富差距大小的基尼系数已经从1998年的40.3增加到46.9(基尼系数中,0最公平,100最不公平),已经远远超过美国基尼系数40.8的指标水平。其中,中国收入最高的20%人口收入和消费占总量比重超过51.9%,也超过美国45.8%的水平(见图7)。

图7 中美两国不同收入差别的组合对比

事实表明,中国实施的“过工业化”、“过市场化”政策使社会分配差距扩大,工业经济、价格抑制、税收过高、教育不足等诸多因素导致中国社会难以公平。

3、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下降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8年中国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81元,比上年增长14.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761元,比上年增长15.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0%。分析表明,中国无论是城镇居民或是农村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都落后于经济增长9%的水平,人民群众生活有所下降。如果考虑价格上涨带来支出增加的因素,居民实际收入下降更多。除了价格上涨因素外,不合理的分配制度和过高税收也是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

4、社会民生问题更受关注

2008年是中国自然灾害频发的一年,春天雪灾,四川地震。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迅速动员,全面救灾,取得了巨大成效。与此同时,2008年中国社会政策更加关注民生领域,医疗改革、社会保障改革进程都在加快。

七、中国国际经济循环严重受阻

2008年中国进出口总额25616亿美元,增长17.8%,比上年的23.5%增长速度下降5.7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4285亿美元,增长17.2%,比上年的25.7%增长速度下降8.5个百分点;进口11331亿美元,增长18.5%,比上年的20.8%增长速度下降2.3个百分点。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2955亿美元,比上年增加328亿美元。事实表明,中国工业经济为主体的外向型经济结构严重依赖外部资源和国际市场,当世界市场出现问题时,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增长必然下降。2008年第四季度,中国进口同比下降8.8%,出口同比只增长4.3%,国际经济循环严重受阻。

分析表明,中国国际经济循环严重受阻有内外双重因素。一方面,经济危机导致全球经济下滑,需求萎缩,进口减少。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增长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中国劳动成本快速上升,资源环境成本加大,人民币升值使中国产品生产成本优势逐渐丧失,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不断减弱,而国内鼓励出口的汇率政策、出口退税政策基本用尽,难以克服市场萎缩和竞争力减弱的下降冲力,出口增长放慢甚至下降成为必然的逻辑,2008年底中国出口出现了长期少见的负增长。

2008年底,中国外汇储备达到1964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7.3%,雄厚的外汇储备增强了中国抗御国际金融危机的能力。同时,由于中国外汇储备中有70%左右是美元储备,面临美元不断贬值和人民币对内贬值的双重侵蚀,实际价值不断下降,大量外汇储备导致中国大量人民币替补进入经济循环,加剧了国内通货膨胀压力。

2008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923.9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6%。外资继续大量转移到中国在相当程度上由于金融危机使欧美国家投资机会减少,试图在中国投资以取得更高的收益。值得注意的是,世界经济危机使许多外资企业面临资金压力,一些外资企业已经开始撤出中国市场,2009年中国的国际直接投资流动面临变数。与此同时,中国企业在国外投资受到重创,金融危机中倒闭的雷曼兄弟公司倒闭,涉及中国许多金融机构,普遍受损。

八、中国资源环境循环矛盾缓和

根据我们发布的《中国300个省市绿色GDP指数报告》(CGGDP2008),以资源环境效率衡量2007年中国273个城市绿色指数平均值为0.1052,中国的GDP是黑色而非绿色的。按此计算,2008年中国名义GDP300670亿元,绿色GDP总量约为300670亿元×0.1052=31630亿元。这意味着仅仅是按照国内先进标准,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浪费了89%的资源,资源浪费比上年的73%上升16个百分点。换句话说,如果中国的资源环境效率提高到北京的水平,中国资源环境效率就可以提高89%。分析表明,中国经济增长资源效率下降的原因是工业经济结构和粗放型增长政策的必然结果。

随着2008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慢,生产减少,资源需求急剧下降,电力、煤炭等原本短缺的资源性产品出现暂时过剩,全国资源紧张的状况暂时得到缓解。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8年中国全年能源消费总量28.5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4.0%。煤炭消费量27.4亿吨,增长3.0%;原油消费量3.6亿吨,增长5.1%;天然气消费量807亿立方米,增长10.1%;电力消费量34502亿千瓦小时,增长5.6%,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59%。然而,中国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依然突出,全国水资源短缺400亿立方米。与此同时,随着2008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下降1/3,全国污染排放有所下降。但是,中国的工业经济结构没有根本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改变,资源紧张、环境恶化的趋势仍在继续。全国七大水系的409个水质监测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占55.0%,比上年提高5.1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占20.8%,比上年下降2.8个百分点。七大水系水质总体上持续好转,部分流域污染仍然严重。在近岸海域301个海水水质监测点中,达到国家一、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的监测点占70.4%,比上年上升7.6个百分点;三类海水占11.3%,下降0.5个百分点;四类、劣四类海水占18.3%,下降7.0个百分点。全国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13.7万平方公里,比上年减少0.8万平方公里,其中,严重污染海域面积为2.5万平方公里。渤海严重污染海域面积0.3万平方公里。在监测的519个城市中,有399个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含二级)标准,占监测城市数的76.9%;有113个城市为三级,占21.8%;有7个城市为劣三级,占1.3%。

九、2008年中国经济政策总体评价

2008年中国保持和平稳定,坚持对外开放,在抗击国内重大自然灾害、抵御外部世界经济危机的过程中,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相当的进步。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世界经济研究中心(WERCCN)季铸教授主持编制的《全球100个国家国际贸易投资风险指数》(ITIRI2008),从政治风险、经济风险、政策风险和支付风险四个方面系统分析了全球100个国家国际贸易投资风险状况,中国综合风险指数0.8438,排序从第36位上升到第35位,排在英国之后,菲律宾之前。其中,政治风险指数从第42位上升到第34位,经济风险指数从第51位上升到第46位,政策风险指数从第76位上升到第73位,支付风险指数从第23位上升到第22位。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与此同时,中国经济更加成熟,经济发展也更加平稳(见图8)。

图8 中国经济更加成熟、更加平稳

1、中国经济膨胀转向紧缩三个原因

正如毛泽东曾经指出那样,“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2008年中国由经济膨胀转向经济紧缩的三个基本原因是工业经济结构、错误紧缩政策、世界经济危机。

长期以来,中国一直坚持工业化政策,工业经济增长主要来源是投资和出口,当投资减少或出口受阻时,经济增长就会出现下降,价格就会下跌。2007年美国金融危机已经出现,并开始蔓延到世界其他国家,世界经济已经由经济膨胀转向经济紧缩。在此情况下,中国对宏观经济做出了“经济增长过热、明显通货膨胀”的错误判断,提出“控制过快增长、控制通货膨胀”的政策目标。2008年初,中国实施了紧缩性的货币政策,通过直接控制银行信贷规模的方式控制货币供应流量,银行由于贷款规模限制减少贷款,企业由于流动资金不足,生产经营出现困难,宏观经济增长下滑。当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全面来临后,全球市场萎缩,出口全面下滑,产品普遍过剩,价格水平大幅下跌,经济膨胀转向紧缩。

2、紧缩货币政策导致经济增长减速

2007年数据表明,中国经济增长与货币供应(M1)增长具有明显的同步性(见图9),货币政策弹性0.62(即货币供应增长1个百分点,经济增长0.62百分点)。2008年11月份,

图9 中国经济增长与货币紧缩同步下降

流通中货币量(M1)增长速度已经从1月份的20.7%下降到6.8%。2008年1-11月,中国货币供应量增长2007年平均21%下降14%,减少了7个百分点,中国经济增长下降4个百分点势在必然。12月份,中国货币供应增长速度提高到9.1%,但为时已晚,第四季度经济增长还是下降到6.8%的水平。以缩减贷款规模为主要手段的货币政策釜底抽薪使中国企业资金紧张,经营困难。

在利率政策方面,由于中国是政府主导经济,银行资金流量更多受到直接的贷款规模约束,市场性的利率政策难以发挥。2008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一年期贷款利率由5.58%下调到5.31%,但利率政策在贷款规模约束和市场需求萎缩的情况下难以发挥作用。

3、稳健财政政策拉动增长能量不足

中国经济是政府主导经济。2008年基于对宏观经济“经济增长过热、出现通货膨胀”基本判断,中国实行了名为“稳健”实为紧缩的财政政策。2008年1-11月中国财政支出增长速度约23.6%,与2007年财政支出增长速度基本相同。考虑到春天雪灾、四川地震等自然灾害和世界金融危机的因素,与上年同等速度增长的财政政策客观上有所紧缩。数据表明,中国经济增长主要来自投资,其中财政资金是主要投资来源,在全球金融危机继续扩大的情况下,相对紧缩的财政政策压缩了不但减小了支持经济增长的力度,也压缩了市场需求空间,中国经济受到紧缩性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双重夹击。尽管2008年12月中国增加了财政投资规模,为时已晚。

值得关注的是,由于经济下滑,中国税收收入增长也出现大幅度下降。2008年1-5月,中国税收增长速度为33.8%,2008年1-11月已经下降到20.5%,税收收入下降将导致2009年中国出现更多的财政赤字,面临经济紧缩和赤字财政的双重难题。

4内外夹击“通货膨胀”束手就擒

2007年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4.8%,1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也只有6.5%,远远低于全年经济增长13%的水平,经济增长的价格“红利”仍然较高,并没有出现人们担心的以价格过高上涨为特征的“通货膨胀”。实际上,中国长期一直在实行通货膨胀政策,货币供应增长平均高于经济增长60%左右。与此同时,中国长期实行价格管制政策使包括农产品在内的价格水平远远偏离实际价值,农民种地得不到合理收益,放弃土地进城打工。2008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5.9%,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4.3%,这是农产品价格的一个市场供求关系的逻辑回归,是一个积极的、系统性上涨过程,农产品价格不上涨,农民就不进行农业生产。

图10 价格上涨随着经济下滑出现同步下降

2008年初,中国对宏观经济做出了“增长过热、通货膨胀”的错误判断,采取了一系列紧缩性宏观经济政策和控制农产品价格政策,结果是经济增长受到扼制迅速下滑,国内需求明显下降。与此同时,世界经济危机导致全球市场萎缩,中国出口下降,市场供大于求,生产普遍过剩,中国经济由经济增长、价格上涨为特征的“经济膨胀”转向增长下降、价格下降为特征的“经济紧缩”(见图10)。

5、工业主导产业政策在危机中强化

2008年由于市场萎缩、出口下降、经济下滑,中国工业经济增长速度落后于服务产业增长速度,经济结构似乎向服务经济方向转变。

事实证明,工业经济不但造成市场过剩、资源紧张、环境破坏,同时在世界经济出现衰退的时候也受到相当大的冲击,具有明显的外部依赖性。值得关注的是,2008年国家实施东部工业产业向西部转移战略,东部大量低效率、高污染产业转移到西部,低水平重复导致新的生产过剩,大量污染产业转移转移到西部使中国整体生态环境更加趋于恶化。

近年来,中国采取各种措施解决“三农”政策措施,但一直没有解决中国农业低效率问题,农民、农村问题自然无法解决。随着大量农民工就业困难,农民工就业又成为新的问题,“三农”问题演变为“四农”问题。事实表明,中国农业生产是有效率的,中国13004万公顷耕地面积仅占世界耕地总面积140232公顷的9.2%,却养活了世界20%的人口。但是,中国农业没有市场效率,农产品价格长期偏低,甚至使用冻结农产品价格政策限制农产品价格上涨,结果是农业增产农民不增收。与此同时,在世界农产品价格上涨的时候,中国采取限制农产品出口政策,农民无法从国际贸易中获得价格收益。简单地说,不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开放出口市场,中国农业没有效率,“四农”问题难以解决。

目前,中国服务产业发展最大的问题是没有看到世界经济已经由工业经济转移到服务经济的历史趋势,没有把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纳入国民经济体系。1993年国家提出教育支出占GDP比重4%的承诺至今没有实现,中国政府主导的医疗改革因为缺乏效率难以持续,中国社会保障体系至今没有全面覆盖,存在巨大的资金缺口。

6贸易政策重新转向出口补贴

2008年由于世界金融危机、国际市场需求萎缩,中国国际贸易出现明显下滑。全年进出口总额2561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8%。其中,出口14285亿美元,增长17.2%;进口11331亿美元,增长18.5%。第四季度进口同比下降8.8%,出口同比仅增长4.3%,全年国际贸易增长速度与2007年相比下降10个百分点左右。在此情况下,中国重新采取提高出口退税率等鼓励出口措施,希望扩大出口。然而,在全球经济危机背景下,各国需求普遍减弱,全球市场普遍萎缩,中国鼓励出口政策没有市场响应,出口增长放慢。数据表明,在中国加工贸易占较大比重的情况下,2008年进口增长下降表明未来出口增长会进一步下降,2008年12月份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

2008年中国汇率政策在回归购买力平价不断升值过程中出现转折,人民币汇率出现波动,甚至出现贬值趋向。人民币汇率贬值政策在理论上似乎有利于扩大出口,但事实上在全球经济危机、市场全面萎缩和中国劳动力成本、资源环境成本不断上升的情况下,人民币小幅度贬值不可能大幅度增加中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以此扩大出口的目标难以实现。

目前,中国巨额外汇储备既表明中国经济具有相当的竞争力和国际支付能力,同时也面临巨大的汇率波动风险和国内通货膨胀压力。2008年中国外汇储备总额达到19640亿美元,但教育支出仍没有实现占GDP4%历史承诺,农民平均收入还没有达到每天2美元的国际贫困线,医疗保障和社会保障体系没有根本落实。中国应当在经济发展、外汇储备较好的时候,利用外汇储备资金及时解决教育发展、医疗保障和社会保障问题。

7、 社会政策需要全面系统解决

2008年中国社会政策变得更加关注民生。然而,社会就业、教育发展、医疗保障、社会保障、矿难不断这些问题仍然未决,随着经济危机出现,中国数以千万的农民工失业问题凸显出来。目前,中国社会政策的症结是随机性、暂时性,没有系统性和长期性措施,没有把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作为产业发展,无法解决这些领域长期持续发展的问题。

8、 资源政策转变正是最佳时机

2008年中国经济增长放慢、生产下降、需求减弱、价格下降的同时,资源消耗也出现同步下降,石油、煤炭、电力等需求减少,价格下降,正是中国调整能源结构和能源政策的最佳时机。不可忽视的是,中国水资源仍十分紧张,全国水资源缺口在400亿立方米以上,水资源紧张状况仍在持续。

9、 环境政策约束长期软弱无力

2008年中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没有改变,只是由于一些企业停产,污水烟尘排放有所减少而已。目前,中国的环境污染已经相当严重,长江、黄河两大水系已经全面污染,广州搞黑了珠江,深圳搞黑了深圳河,上海搞黑了黄埔江,天津搞黑了海河,东北的松花江等也全部污染。其中,长江流域从重庆、长沙、南京、合肥、上海一线布满的大型重化工产业已经威胁整个长江流域的生态安全,今日中国已经成为全盘接收发达国家污染产业转移的垃圾场,不但要承担巨大的资源消耗成本,同时还要承担巨大的生态环境风险。

十、2009年中国社会经济基本预测

经济结构、经济形态、经济环境是经济预测和经济决策的基础。2009年中国工业经济结构不会变,中国经济紧缩形态已经形成,世界经济环境恶化趋势显著。

12009年中国经济结构基本判断

随着2008年底大规模向工业产业投资,2009年中国工业经济结构会进一步强化,工业经济本质缺陷——资源紧张、环境恶化、市场过剩、周期波动、就业排斥、贫富差距等等问题还会进一步加剧,只是资源紧张、环境恶化矛盾由于生产下降可能趋缓。

22009年中国经济形态基本判断

目前,中国经济形态正在由经济增长、价格上涨为特征的“经济膨胀”转向增长下降、价格下降为特征的“经济紧缩”,市场不断萎缩,需求不断下降,生产过剩突出,企业经营困难,失业压力增大。

32009年中国经济发展基本环境

目前,世界金融危机已经演变为经济危机,已经从美国扩散蔓延到欧洲、亚洲,2009年将扩散和蔓延到整个世界经济,全球性经济紧缩态势使世界市场需求减弱,中国经济增长的外部环境更加寒冷。

美国经济下滑、石油价格下跌、利率水平下降是2009年世界经济三个关键风向标,作为世界经济火车头的美国经济下滑将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放慢,世界石油价格水平下跌会使石油生产国经济受到重挫,世界各国会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对付经济危机,但世界经济短期内难以复苏,中国经济发展外部环境短期内难以改善。

鉴于目前世界经济已经由金融危机演变为影响实体经济的经济危机,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的滞后效应将使2009年世界经济下滑更深,经济前景更加暗淡。这次自上而下的经济风暴几乎摧毁了全球主要经济体的金融体系和生产体系,世界经济波动可能不是V型波动,而是U型波动,甚至可能是W波动,2009年世界经济复苏的可能性很小。事实表明,全球化的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具有同步性,面临内部“结构陷阱”和外部经济危机的双重夹击,2009年中国经济也将进一步下滑。如果世界经济下降到0.5%水平,中国实际经济增长可能下降到5%水平以下,市场会进一步萎缩,企业生产更加困难,社会失业继续增加,经济形势更加严峻。

42009年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预测

鉴于2009年中国经济结构、经济形态和世界经济环境,《2008-2009年中国经济分析展望报告》(CEAOR2009)对2008年中国经济发展分析基础上,对2009年中国经济发展做出预测(见表1)。

表1 2008-2009年中国经济主要指标预测与实际值

年份

指标

2008年预测值

2008年实际值

2009年预测值

经济增长(%)

10

9

5

价格变化(%)

5.9

1

失业率(%)

4.2

4.2

6

国际贸易增长(%)

23

17

12

经济结构变化(%)

40

40

消费结构变化(%)

18

21.6

12

财政支出增长(%)

23.6

32

货币供应增长(%)

20.7

30

注释:结构变化以服务产业占GDP比重计算。-表示没有数据。财政支出增长为1-11月份数据。

(1)经济增长。2008年中国实际经济增长9%,与我们预测值相差1个百分点。2009年如果世界经济增长将进一步下降到0.5%水平,中国经济增长同步可能下降到5%左右。

(2)价格变化。2008年中国物价水平上涨5.9%,总体价格水平略高于2007年4.8%的水平,但在第四季度已经下降到2%以下。随着全球金融危机演变为经济危机,全球市场萎缩,物价普遍下降,中国物价水平也将同步下降。考虑2009年世界经济、中国经济增长普遍下滑,收入减少,需求减弱,2009年中国物价水平将进一步下降,全国居民消费物价总水平将维持在1%左右。

(3)就业变化。国家统计局发布2008年中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与我们预测数据一致。鉴于2009年中国经济增长继续下降,实际失业人数将继续增加,2009年中国城镇失业率总体呈上升趋势,按目前口径计算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将上升到6%左右,而实际失业率则远远高于这个水平。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超过1亿的农民工已经成为就业大军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并没有纳入城镇失业率的统计范围。

(4)国际收支。2008年中国国际贸易增长速度为17.8%,比2007年23.5%的增长速度下降5.7个百分点。鉴于2009年世界经济和世界贸易增长速度继续减慢,中国国际贸易增长速度可能进一步减慢,增长速度将可能下降到12%左右。

(5)经济结构。2008年由于政策紧缩、出口下降、生产减少,工业增长速度放慢,服务产业增长超过经济增长,服务产业占GDP比重上升到40%,但这是暂时性的,随着2009年大量基础设施投资加大,中国经济可能重新返回工业经济增长轨道,经济结构基本保持不变,服务产业占GDP比重继续保持在40%左右。

(6)消费结构。2008年中国在经济下滑的情况下,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出人意料的增长21.6%,超过预测值3.6个百分点,也超过中国经济增长能够支撑的水平。考虑到2009年世界经济暗淡,中国经济下滑,市场需求萎缩,2009年中国全年社会商品零售额增长可能下降到12%的水平,消费市场进一步萎缩。

(7)财政政策。2009年中国宏观经济的首要政策是财政政策,在扩大投资促进增长的同时扩大消费需求,进而创造更多的经济增长。根据2007年中国财政支出增长与经济增长0.56的政策弹性,为了保证2009年中国经济达到8%的增长速度,中国财政支出增长应在32%以上,才能保证必要的财政政策支持力度。

(8)货币政策。2009年中国宏观经济的次要政策是货币政策,通过货币供应扩张支持财政政策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领域发挥作用,同时通过市场机制支持企业在环保、基础设施和农业领域的扩张。为了保证2009年中国经济达到8%的增长速度,根据2007年中国货币增长(M1)与经济增长0.62的政策弹性,2009年中国货币(M1)供应增长速度应当提高到30%以上。

十一、2009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国家制定经济发展目标和政策必须同时符合“效率、和谐、持续”三原则。2009年国家提出“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上水平,抓改革、增活力,重民生、促和谐”的政策目标,第一次把经济增长与经济结构、市场结构、社会和谐结合起来,是一个明显的进步。

“工业经济”和“经济紧缩”是2009年中国经济的两大特征,工业经济是基本结构,经济紧缩是基本态势。分析表明,2009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是“克服紧缩、优化结构、促进增长、增加就业”,发挥人口优势和市场优势,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加速外生性工业经济向内生性服务经济的历史转变,实现确定性的结构增长,在克服经济紧缩的同时,积极增加社会就业,减少资源环境消耗,走上新的效率、和谐、持续发展的道路。

1、克服经济紧缩促进增长增加就业

2009年中国面临经济紧缩、失业猛增的局面,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克服紧缩、优化结构、促进增长、增加就业”,加大政府主导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力度,着力解决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资源紧张、环境污染和市场过剩等深层次的经济结构问题,同时解决经济紧缩造成的社会失业问题。

2、政府主导中国经济进入良性循环

“克服紧缩、优化结构、促进增长、增加就业”政策措施是一个系统工程。政府是目前中国经济的主要推动力,政府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二者政策目标所有不同——扩张性财政政策的目标是通过政府机制优化经济结构,向有巨大市场需求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领域投资,促进解决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的同时,解决久拖不决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问题,基本路径是政府财政投资→服务产业发展→刺激经济增长→增加社会就业→居民收入增加→消费需求扩大→新的经济增长。货币政策的目标是通过市场机制解决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农业发展问题,基本路径是货币供应增加→产业投资增加→刺激经济增长→增加社会就业→居民收入增加→消费需求扩大→新的经济增长(见图11),从而使国民经济进入良性循环。

11 政府主导中国经济进入良性循环

3、“服务经济、结构增长”两把钥匙

尽管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错综复杂,但所有的经济问题都源于一个的基本逻辑——结构决定机制、机制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事实表明,工业经济结构是目前中国社会经济问题的症结所在,要解决中国社会经济问题必须从改变目前中国经济结构入手。

图12 服务经济和结构增长是中国两把钥匙

目前,中国资源有限,技术创新不确定,工业经济增长方式难以持续,“服务经济、结构增长”是解决目前中国经济难题的两把钥匙。服务经济是内生性的经济结构,服务领域也是中国目前最为薄弱、需求最强的领域,通过扩大服务领域投资,在优化经济结构过程中扩大内需,解决资源紧张、生态环境、社会就业问题,在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行的过程中实现确定性的经济增长(见图12)。

十二、2009年中国社会经济政策组合

在世界经济危机、经济紧缩的大背景下,2009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是实施自主性的结构政策,“政府主导、市场机制、优化结构、扩大内需、促进增长、增加就业”,进而使中国经济摆脱世界经济危机阴影,走上健康发展道路。

1、政府主导

目前,市场机制在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范围处于暂时失灵状态。一个国家的政府要承担和平稳定和经济发展的社会责任,在经济危机的情况下更是如此。中国经济是政府经济,政府既控制货币、财政政策权力,同时控制金融经济命脉和通信、交通、石油、钢铁等主要产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政府机制通过经济规划、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项目投资主导危机中的中国经济发展。因此,2009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应当发挥政府主导的优势,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优化结构、扩大内需、促进增长、增加就业。同时还会产生“杯水效应”——人们用于社会保障的投资满足后,剩余收入溢出将用于消费,从而扩大消费市场空间。

2、市场机制

政府不是经济主体,尽管可以制定宏观经济政策,但不能解决微观经济问题,政府机制应当通过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政府的关键作用是权力推动、发展规划和政策导向。在产业领域,政府应当通过产业规划和信贷政策,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淘汰落后产业和落后企业,提高产业效率和企业效率,而不是一味财政补贴。在社会领域,政府应当通过发展规划和财政政策,健全完善长期投资不足的环境保护、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体系,并通过制度设计把这些领域变成具有造血功能的产业,自身利益不断积累发展。

3、优化结构

多少年来,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是随机性、盲目性的,结构调整的结果是黑家电企业搞白家电,白家电企业搞黑家电,经济结构依旧。在资源有限、技术进步不确定的情况下,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只能走结构增长的道路,通过结构创新和结构优化实现确定性的经济增长。

首先,优化经济结构。加大生产过剩、资源紧张、破坏环境的工业经济向人力资本充裕、需求空间广阔、市场供求对称、没有环境消耗的服务经济转变,在提高经济效率实现确定结构增长的同时,增加社会就业,同时解决经济增长、社会就业和资源环境问题。

其次,优化产业结构。目前,中国的产业在国际分工中多是资源环境消耗大、附加值低的产业,受到资源、市场、价格的多重制约,随着中国劳动成本、资源成本、环境成本和汇率升值,国际竞争力不断下降。未来中国产业结构优化——传统农业向高附加值的生态农业转变,传统工业向高附加值的智能工业和循环工业转变,传统服务产业向教育、医疗、金融、保险等知识产业转变。

第三,优化企业结构。目前,中国企业两极分化,大型国家垄断企业与众多小型企业并存,共同特点是缺乏国际竞争力。大型国有企业依靠垄断和补贴生存,小型企业依靠廉价生存。国家采取优惠贷款、出口退税、财政补贴政策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延长的落后企业的生存寿命,但这些企业效率低下、竞争力差、生存困难的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因此,国家应当取消垄断,通过产业规划和政策引导,鼓励竞争,取消补贴,淘汰落后企业,鼓励企业向服务产业等高效率产业升级转移。

4、扩大内需

目前,中国一方面是工业产业过剩,而长期短缺的环保、教育、医疗、社会保障领域长期投资不足,整个东北几乎没有像样的污水处理厂,上大学还难、群众看病难、社会保障水平低。这些问题长期久拖不决的根本原因是政策失误和投资不足,结果是生态环境恶化导致生存环境严峻,教育不足导致中国人口过剩、人力资本不足,大量人口难以就业,贫富差距扩大,社会贫困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大学教育不足使中国出现人口过剩、人力资本短缺的奇怪现象,医疗、社会保障不足使群众有后顾之忧,难以扩大消费。

“杯水效应”

人们知道,当我们向一个杯子倒水的时候,水是不会流出的,因为水还没有满。今天中国尚未建立全面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体系,人们必然把收入首先用于这些领域,而当这些领域支出基本满足后,人们才会大胆消费。今天,当中国还远远没有解决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问题的时候要求人们大大消费是不客观的。因此,未来中国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应当向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领域倾斜,把生产供给与市场需求结合起来,向需求空间巨大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大量投资,在改善这些领域发展落后状况的同时,推动经济全面发展,形成“杯水效应”。

“教育资本效应”

——向教育领域投资10000亿元,全面发展大学教育,建立面向21世纪的全民高等教育体系,让所有愿意上大学的孩子上大学,把他们全部教育成能够创造附加价值的人力资本和纳税的人,为发展依靠人力资本的服务经济、知识经济创造条件,这些人口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后,其所创造的附加价值将远远超过一个没有上过大学的普通农民,形成“教育资本效应”。

“医疗资本效应”

——向医疗领域投资10000亿元,建立全面医疗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健康,保障人力资本持续增长,形成“健康资本效应”。

“社会资本效应”

——向社会保障领域投资10000亿元,在国家资金比较充裕的时候建立起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毫无疑问,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本身可以形成新的社会保障产业,形成“社会资本效应”。

“环境资本效应”

——向环境保护领域投资10000亿元,在基本建立全国性环境保护体系的同时,国内一个年产值万亿元的环境保护产业随之建立,形成“环境资本效应”。环境保护产业是确定性、高效率产业,只要政府制定合理的价格,投资者必定取得收益——投资收益=成本+(1+10%),项目就可以持续运行。

“基础资本效应”

——向基础设施领域投资10000亿元,全面解决中国基础设施不全、设施老化问题,提高基础设施效率,“基础资本效应”。

“农业资本效应”

——向农业领域投资10000亿元,全面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和市场能力,全面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提高农业效率和持续发展能力,形成“农业资本效应”。

5、促进增长

目前,国家采取的扩张性政策许多投资流向是没有市场需求的领域,投资扩张没有市场响应,政府投资多数变为GDP转换,而不是经济增长。如果投向长期短缺的环保、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产业,将生产供给和消费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将形成中国新一轮以服务经济为特征的持续增长浪潮,使中国在较短的时间内进入发达国家的行列。

6、增加就业

目前,中国的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城镇失业人员和失业农民工合计已经超过5000万。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放缓,企业经济困难,失业人数还会增加。尽管大量基础设施和工业建设投资会在一定程度增加社会就业,但这些投资只能将减少原来下岗的人,并不能增加多少新的就业。与此同时,工业经济以资本扩张和技术进步为特征的增长方式,就业弹性越来越小,往往是经济增长而就业没有同步增加。相反,服务经济以人力资本为主要增长来源,就业弹性大,就业与经济同步增长。当新的投资流向服务产业后,不但带来经济增长,同时也会增加就业,增加收入,扩大内需,刺激新的经济增长。因此,转向服务经济才是解决中国就业问题的治本之道。

十三、中国工业化进程历史终结与转折

工业经济是以劳动要素和资本要素构成以工厂化生产为特征的生产结构。历史表明,当工业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的时候,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就诞生了。由于采用机器生产方式,工业经济创造出巨大的生产力,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与此同时,工业生产速度远远高于市场消费的速度,经常出现生产过剩和周期性的经济危机,造成巨大的社会破坏,马克思提出用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取代资本主义,但是以降低效率为代价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重新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候,工业经济弊病又都全部重新显现——资源紧张、环境破坏、就业排斥、贫富差距,等等。这些问题都客观地阻碍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国经济难以和谐、持续,面临新的转折。

1、 工业化是经济加速起飞助推器

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是历史性的,今天是昨天的延续,明天则是今天的延续,其间贯穿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历史表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阶段性。10000年前,人类以农业经济替代自然经济,使人类社会从自然转向自为,不过人类发展过程更多地受到自然的制约。300年前,人类以工业经济替代农业经济,人类社会从自为转向自主,不过人类发展还受到资源和市场的制约。20世纪七十年代,世界经济由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人类社会从自主转向自由,人类社会进入效率、和谐、持续的发展轨道。

历史表明,工业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助推器。18世纪的英国凭借蒸汽机首开工业经济先河,并成为世界领先国家。此后,美国、德国等在19世纪借助工业化陆续成为工业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美国等先进国家率先进入以人力资本为特征的服务经济时代,服务经济的序幕在全球拉开。

历史同样证明,非洲至今没有进入工业化进程,他们至今是世界最不发达地区。拉美国家的工业化从19世纪末期与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几乎同时开始工业化,但至今没有完成工业化过程,没有形成现代化的工业体系,出口的主要产品是农产品,进口工业品,这些地区的国家几乎百分之百地都是落后的发展中国家。

2、 工业化在中国经济发展历史作用

新中国建立后,工业化进程同步开始,并在短短三十年时间里建立了比较全面的工业经济体系。美国人莫里斯·迈斯纳在《邓小平时代:1978-1994,对中国社会主义命运的考察》中评价指出,“毛泽东那个时代远非是现在普遍传闻中所谓的经济停滞时代,而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现代化时代之一,与德国、日本和俄国等几个现代工业舞台上主要后起之秀的工业化过程中最剧烈时期相比毫不逊色。在物质资源最贫乏的基础上,在充满敌意的国际环境中和极少外援情况下,中国在1/4世纪时间内把自己变成了一个主要工业大国。全国工业总产值增长了30多倍,其中重工业总产值增长了90倍。1952-1976年,中国工业产量以平均每年11.2%的速度增长。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尽管造成了很大的破坏,但工业生产仍继续在以平均每年超过10%的速度增长。从1952年至1976年期间,钢铁产量从140万吨增长到了3180万吨,煤炭产量从6600万吨增长到了61700万吨,水泥产量从300万吨增长到了6500万吨,木材产量从1100万吨增长到了5100万吨,电力从70亿千瓦/小时增长到了2560亿千瓦/小时,原油产量从根本的空白变成了10400万吨,化肥产量从3.9万吨上升到了869.3万吨。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中国已经生产大量的喷气式飞机、重型拖拉机、铁路机车和现代远洋轮船。1964年中国第一枚原子弹试验成功,1967年生产了第一枚氢弹,1970年把一颗卫星发射进了轨道。与此同时,工业化极大地改变了中国劳动力以及社会结构的构成。尽管大多数的中国人民依然是紧紧依附于土地的农民,到20世纪70年代为止,城市工人的人数却已从1952年的300万上升到了1800万。此外,农村工业化运动把2800万农民(当时农村总劳动力约3亿人)变成了农村工厂的工人。在毛泽东时代,中国人由大部分人口是文盲的状况变成了大部分人识字。在农村差不多普及了小学教育,在城市几乎普及了中等教育,而且在城乡皆开创了成人教育和在职教育规划。基本的社会保护措施得到了贯彻,如禁止童工,还有农村最低限度的福利方案等,后者中最著名的是对最穷困者们的食品、物、住房、医疗以及丧葬费用的保证。国营企业的城市工人们享有工作保障以及国家拨款的福利待遇。拥有一个虽刚起步但相当全面的医疗保健体系,这使得它在所有发展中国家都独一无二。医疗保健以及营养和卫生的改善,共同造成了中国人寿命的极大增长,从1949年以前的平均35岁到了70年代中期的65岁。”这些成就包括经济增长、识字率提高和预期寿命提高,意味着人类发展指数的全面提升和社会均衡发展。从宏观经济层面,那一时期社会分配是相当公平的,人们普遍就业,没有通货膨胀,既无内债也无外债,真正实现了经济学的均衡。安格斯·麦迪森的《世界经济千年史》中长期数据显示,新中国建立后的1950-1973年期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是美国经济增长速度的1.27倍,是世界经济增长速度的1.02倍,这些为此后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奠定了物质基础。不管怎样,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足以使我们感到自豪。

1978年开始中国进入又一个三十年,改革开放使中国建立起全面的物质生产体系,由初级工业经济转变为高级工业经济,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与此同时,中国经济规模和经济总量不断扩大。197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只有3645亿元,200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猛增到300670亿元,三十年间增加了82倍。2007年中国每天创造的GDP为823亿元,现在只用4天半时间就可以完成1978年全年GDP。历史表明,工业化使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如按人民币对美元购买力平价(PPP)转换系数1.8 水平计算,2008年中国经济总量GDP现价300670亿元人民币折合为79588亿美元,仅次于美国排在全球第2位。2005年中国钢铁、煤炭、水泥、化肥、棉布、电视机产量都占世界第一位,发电量全球第二,石油产量全球第五,工业GDP占总量GDP接近50%,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工业经济国家。

3、 中国的工业化进程面临历史终结

新中国建立至今,中国的工业化进程经历了整整六十年。毫无疑问,工业化在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未来中国继续工业化必须同时具备四个充分必要条件。

第一,必须有充足的自然资源,特别是石油资源、矿产资源。实践表明,工业化过程中往往要消耗大量包括石油、矿产品等在内的资源,这些资源的储量正随着快速大规模开采而不断下降。根据世界能源组织估计,世界石油储量只能再开采四十年,其他资源也十分有限(见表2),而世界经济发展还要持续百年、千年,甚至更长时间,这种有限资源与无限发

展的不对称意味着人类必须放弃大量消耗不可再生资源的工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向以永续的以人力资本为基本要素的服务经济。目前,中国全部已探明的石油储量大约40亿吨,按照目前每年消耗3.7亿吨计算(每年消耗增长10%,七年翻一番),也只能支持十年左右时间,严重依赖石油的中国工业必须寻求新的出路。

第二,生态环境是工业化发展的制约条件。目前,中国越是发达,环境污染越来越重。《中国300个省市绿色GDP指数报告》(CGGDPI2008)数据显示,在全国273个城市中,工业废水排放最多的前10个城市分别是重庆、杭州、苏州、漳州、无锡、上海、南京、大连、成都和来宾(图13)。按照目前中国工业经济增长方式,未来中国的生态环境破坏日益严重,生态环境难以支撑中国的未来工业化。

图13 中国工业废水排放最多的10个城市

第三,市场约束是中国工业化的最大约束。目前,全球工业产品普遍过剩。除了石油等日益减少的商品外,绝大多数商品价格普遍下降。中国也不例外,2008年12月,中国零售商品价格指数下降到1.4%,工业品出厂价格再次出现1.1%负增长。这意味着中国市场已经出现过剩,继续投资过剩工业经济的结果是更多的生产过剩。

第四,经济增长过程中不断增加社会就业。目前,中国工业经济结构的本质特征是资本深化,其结果是经济增长中资本要素的作用越来越大,劳动要素的作用越来越小,经济增长就业不增长,反而下降。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平均增长速度10%左右,城镇失业率没有下降,反而上涨。面对中国不断增长的人口就业压力,工业化政策无法破解中国人口难题。

目前,中国经济增长已经远远超过其本身的经济潜力,更多是依靠增加投资和GDP转换来实现。实践表明,中国经济增长面临资源紧张、环境恶化、市场过剩、人口就业的多重约束,中国经济进入难以持续的困境,中国六十年的工业化历史进程面临终结。

4、 21世纪国家现代化标志是服务经济

今天,工业化已经不再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标志。目前,全世界工业占GDP比重占第一的国家只有十来个。历史表明,从20世纪60、70年代开始,美国等就已经开始从工业经济转向服务经济,所有发达国家工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都在下降,服务经济占GDP比重上升(见图14)。这是一个历史的逻辑——根据恩格尔定律,随着收入增加,食品占收入中的比重下降。我们由此推论,随着收入的增加,食品和工业品的消费比重都会下降,而国民收入是要全部支出的,必将全部用于服务消费,服务经济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潜力。不仅如此,以人力资本为基本要素的服务经济本身也具有和谐、持续的内在逻辑。历史表明,二百年前现代化标志是工业经济,21世纪现代化的标志是服务经济,这是一个历史的逻辑。

图14 世界经济结构变化长期趋势(%)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1987年世界发展报告》中文版,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7年版,第6页。图中上部是农业,中间是服务业,下部是工业。

首先,农业的土地资本和工业的物质资本都是有限的,无法面对无限的经济发展。相反,人口资源是无限的,人口资源经过教育转化的人力资本也是无限的,无限的人力资本可以支持无限的经济发展。

第二,服务经济不消耗资源环境,发展服务经济使中国目前面临的资源紧张、环境恶化问题迎刃而解。

第三,服务经济“即时生产、即时消费”,没有生产过剩,自然也没有以生产过剩为特

征的经济危机和周期波动,发展服务经济使中国远离经济波动和经济周期。

第四,服务经济主要依赖人力资本,经济增长越快,增加就业越多,发展服务经济使中国的人口就业问题也是迎刃而解。

第五,服务经济的主要领域是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发展服务经济使中国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问题迎刃而解。

第六,工业经济是外生性的,经常受到世界经济的影响,而服务经济是内生性的,发展服务经济使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自主发展的新阶段。

中国有巨大的人口资源和人力资本,有巨大的服务消费市场,一旦进入服务经济发展轨道,发展服务经济使中国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和潜力,中国经济将进入一个效率、和谐、持续发展的新阶段。

5、 服务经济不意味着不要工业生产

工业化不意味着中国每人都开一辆汽车,转向服务经济并不意味工业不再生产。未来的工业生产还将继续,只是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会下降,经济发展的重心由工业经济转向了服务经济。

目前,中国城市居民客观上还缺少高楼大厦、家用汽车,广大农村不但缺乏家用汽车,还需要家用电器,这些都需要通过工业化来生产。然而,我们面临两个问题:第一,中国的资源支持中国百姓都有美国那样水平的高楼大厦、家用汽车、家用电器吗?不支持。第二,中国百姓有能力支持他们以市场方式取得这些东西吗?不支持。今天,中国高楼大厦、家用汽车、家用电器都已经普遍过剩,直接的证据是价格水平普遍下降。市场上不断上涨的资源价格、不断下降的工业品价格已经告诉我们——资源短缺、产品过剩,一个没有市场响应支持的过剩产业即使政府全力支持也难以重生。正因为如此,包括英国、美国在内的所有发达国家都是迫不得已转向了服务经济。

6、 中国应当立即跳出工业经济陷阱

目前,中国已经落入工业经济的结构陷阱——资源日益紧张、生态环境恶化、市场明显过剩、失业快速增长、人口矛盾突出、贫富差距扩大,工业经济在为中国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也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陷阱。

逻辑表明,工业经济有效率,但是没有和谐,不能持续。当中国经济转向服务经济后,资源日益紧张、生态环境恶化、市场明显过剩、失业快速增长、人口矛盾突出、贫富差距扩大问题迎刃而解,走上效率、和谐、持续发展的道路。因此,中国应当快速跳出工业经济陷阱,加速向服务经济转变。

事实表明,转向服务经济在中国是可能的,也是可行的。今天,北京已经率先转向了服务经济,服务产业占GDP比重达到73%。2008年北京奥运成功举办有了两个关键条件:资金和环境。北京搞工业经济可能有钱,但是没有环境。北京要有环境,可能因为减少工业生产而没钱。如今,北京搞了服务经济有了钱,也有了环境,就有了一个惊艳世界的北京奥运会,服务经济具有神奇的力量。

7、 上海、深圳要率先转向服务经济

上海是新中国的工业基地,深圳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工业经济样板。当年,工业化把他们推向中国经济的高峰,而今他们都面临发展的资源、环境、市场、人口困境,传统技术、劳动成本优势已经丧失殆尽,经济增长速度放慢。

历史表明,工业化作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不会一劳永逸,当一个国家转向工业经济之后,由于资源、环境、成本、市场制约,工业化进程自然也要终结。上海、深圳等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和地区应当学会金蝉脱壳,率先转向服务经济。一方面,摆脱工业经济的资源、环境、市场束缚,实现内生性、确定性的结构增长。另一方面,腾出资源和空间为其他落后地区发展工业创造条件。

8、中国转向服务经济有十年缓冲期

历史表明,一个国家由旧的经济结构转向新的经济结构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中国由目前的工业经济转向服务经济至少需要30年时间。分析表明,中国还有不到10年时间的缓冲期——中国国内石油大体只能支撑10年,而水资源危机则可能随时发生。中国在资源紧张、环境恶化、市场过剩、失业巨增的情况下,仍在继续推行“过工业化”战略,将错过目前良好的转折机遇和外部环境,未来将面对更大的社会经济危机挑战。继续停留在工业经济时代,就会变成昔日英国的格拉斯哥和今日美国的底特律,中国东北、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事实证明了这一点。

9、第三次思想解放扬弃工业化理论

今天,中国背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历史包袱,无法克服资源、环境、就业、人口、经济矛盾,难以面对未来。过去一百年的历史证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是一个不断扬弃旧的观念、旧的增长方式的过程。

1919年到1949年,中国扬弃了封建主义思想,提出“科学民主”的新思想,并开始了三十年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独立自主的新中国;1949年到1979年,中国扬弃了农业经济思想,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新思想,建立了初步的工业经济体系;1979年到2009年,中国扬弃了计划经济思想,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新思想,建成了高级工业经济体系,并走向世界。2009年是新的三十年的开始,我们要完成中国现代化的历史使命,这个现代化不是二百年前以工业经济为特征的现代化,而是21世纪服务经济为特征现代化。唯有如此,中国社会才能走上效率、和谐、持续的发展轨道,才符合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

十四、结束语

2008年中国经济艰难曲折,2009年中国经济面临挑战,走出工业经济泥潭、转向服务经济、实现结构增长是2009年中国摆脱经济紧缩的唯一正确选择。

分析表明,服务经济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结构增长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基本方式。目前,中国资源短缺、技术进步困难、人口相对过剩,倚靠传统的要素投入和技术创新方式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相当困难。因此,在资源要素不变、技术进步困难的情况下,结构增长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唯一有效方式,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变,传统工业向智能工业和生物产业转变,传统服务产业向知识产业转变,总体经济结构向服务经济转变。在这个历史转变的过程中,解决资源环境问题,解决社会就业问题,解决贫富差距问题,解决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问题,使中国经济全面转向效率、和谐、持续的发展轨道。

数据来源:

1、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8》。

2、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月报》2009年第1期。

3、世界银行:《2008年世界发展指标》中文版,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

4、世界银行:《2008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

5、国家统计局:《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6、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2009年1月预测。